查看原文
其他

武廷海:重新认识城市在中华文明中的价值

本文来源:新华财经

导读

武廷海指出,长期以来,无论从文明的角度看中国城市还是从城市的角度看中华文明,都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中国城市的性质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关联也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


本文字数:1415字

阅读时间:5分钟

 


作者 | 武廷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对此,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武廷海解读称,应重新认识城市在中华文明中的价值,推动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武廷海解释说,众所周知,以农业和农村为根基是中华文明演进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农村人口一直占据中国人口的大多数,直到2010年城镇化率才超过50%。因此,长期以来,无论从文明的角度看中国城市还是从城市的角度看中华文明,都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中国城市的性质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关联也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


城市的出现是中华文明形成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秦汉推行的郡县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国家层面上成文的城邑秩序或体系,并为后世所传承。历经5000年不断发展优化,城市体系与行政体系高度吻合,与交通网络相辅相成,与大国山河相得益彰,共同在广域国土空间控制与社会治理中发挥了枢纽作用。国家的形成,有赖于以一个个城市为支撑性节点和纽带,不断实现空间的整合与传承。因此,需要重新认识城市在中华文明中的价值,重视中华文明的城市维度。


从世界范围看,近500年来,现代城市不仅成为人口聚集之地,而且发展成为教育、文化、思想、政治、经济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人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居留于城市,确立基本的城市秩序,城市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在于寻找解决城市自身秩序和组织问题的方法,城市的创造力由此而来。武廷海认为,比照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在现代科技文明特别是新科技革命进程中的城市复兴。


他进一步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2019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动力及其形态都已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家致力于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城镇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重大而关键的问题,迫切需要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进行战略性谋划布局和整体推进。武廷海建议,积极汲取并融汇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科技文明成果,促进城市与科技发展的良性互动,点燃城市创新活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培育持久活力和不断更新的创造力。


如今,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已经居住在城市,预计到2050年,城市人口的比例将达到68.4%,未来城市将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中国城市规划集中体现了人们对大尺度空间与社会的组织与掌控能力,以及小尺度人居环境营建与管理能力,是国家建立空间秩序的技术工具。武廷海强调,我们应当重新认识中华规划智慧与技术在世界人居文明中的独特价值,在“十四五”规划中应自觉构建和落实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保护好和利用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景观,传承好中华先民利用大自然法则处理人地关系的规划遗产,探索基于自然的未来城市解决方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实现城市复兴,进而通过城市复兴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宝贵经验和借鉴。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重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历史文化空间保护,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武廷海: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与未来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专家视点 | 武廷海:因势利导地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时期城乡规划学科的新发展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